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廉政要闻 > 正文

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1-12-02 10:44:07 |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点击量:

11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1649.9亿元,同比增长42.2%,比2019年同期增长43.2%,两年平均增长19.7%。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国这艘经济大船不惧惊涛骇浪,正阔步踏上新征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等重大决策,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做好经济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党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集中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部署,用“高质量发展”锚定目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为我们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注入动力。

《决议》指出:“党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重要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深入开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有力促进了国有经济的转型升级,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2021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有143家,其中,上榜国有企业为95家,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为49家。国有企业在当前全球抗疫、内外市场环境高度复杂的形势下,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稳定全球供应链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15129.6亿元,同比增长65.6%,较2019年同期增长43.2%,两年平均增长19.7%,企业经济运行平稳有序,创新活力不断释放,质量效益明显改善,经营业绩呈现稳中向好、快中提质的发展态势。

非公有制经济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绿色清廉的政商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探索和完善新的工作机制和方法,从进一步明晰政商交往的界限和禁区、红线和底线,到主动关心、及时回应企业的合理诉求、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再到用法律规范政府权力边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打造亲清政商关系新生态,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正能量。

据统计,我国市场主体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长到2021年7月底的1.46亿户,成为稳定经济的基本盘和稳定就业的中坚力量。

面对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我们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持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经过持续努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从产业结构看,持续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步伐加快,实体经济不断壮大,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中国制造”竞争力明显提升,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44.6%增加至2020年的54.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8.4%,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动能;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8%,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力量。

——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只有创新驱动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决议》强调,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察大势、谋全局,作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决策,这事关中国未来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2020年,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左右,成为全球当仁不让的“世界大厂”。但我国制造业总体上是“大而不强”,部分核心技术仍然依赖于外国生产,而这些关键技术国外也通常采用“出口禁运”等方式不准出口到国外。

习近平总书记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解决这些“命门”和“卡脖子”问题,关键就要靠科技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目标考核、实施社会动员、资源配置功能与运用市场激励机制有效结合,调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积极参与,进而建立起实现重大科技项目创新突破的运作机制。

从探月、“北斗”再上层楼,到大飞机首飞、超级计算机竞逐榜首,从量子、干细胞研究深入“无人区”,到疫情科学防控得到有力支撑……在新型举国体制的助力下,科学前沿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进入世界前列。

基础研究能力是国家创新活力的源泉。近年来,我国将基础研究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995年的348.6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44万亿元,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1995年的75.17万人年增长到2020年的509.19万人年。

2021量子产业大会传来新进展:人们在头发丝直径几万分之一的细微处感受磁场强弱……在此之前,《自然》杂志刊文,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中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

量子科技的突破,是中国科技基础研究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0到1”的突破越来越多,科技实力逐步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我国取得一批以量子通信、铁基超导、干细胞为代表的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

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跃上了新的台阶。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华民族迎来又一个历史时刻——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表现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背后则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80万、90万、100万亿元大关。我国经济总量规模在20年内扩大至10倍,成就举世瞩目。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迎来第十八个丰收年景,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将连续7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为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夯实了基础。

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4.4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小麦、水稻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达到95%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较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世界约20%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是决定一国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2012年到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0.9万亿元增长到31.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26.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

工信部统计显示,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根据工信部今年9月提供的数据,2021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比2012年增加28家,“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

由“数字基建”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向数字基础设施转型,是新时代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字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5G商用以来,各地各部门从站址规划、资源开放、用电优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国5G发展取得世界领先的显著成就。

截至今年11月中旬,我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115万个,占全球70%以上,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独立组网网络。所有地级市城区、超过97%的县城城区和40%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5G终端用户达到4.5亿户,占全球80%以上。

工信部日前印发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6个,实现城市和乡镇全面覆盖、行政村基本覆盖、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其中行政村5G通达率预计达到80%,基本建成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回望过去,中国经济创造奇迹、不断跃升;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仍将破浪前行、行稳致远。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接续奋斗,引领“中国号”巨轮续写新的发展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