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诗书传家久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母亲在家操持家务。父亲祖上世代农民,目不识丁,可到了父亲这一代,兄妹四人中,父亲尤其爱读书,到了嗜书如命的地步。母亲曾说,父亲在麦地里用挑杆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每天天不亮就去棚子里读书。春夏秋冬,从不间断。
那时,父亲为了买一本书,省吃俭用好长时间,步行近二十里路到村外的七方镇,买一本向往已久的书。现在家里的书柜里还珍藏着父亲1974年6月5日用0.31元钱买的《鲁迅故事新编》和另一本同年7月1日用0.3元钱买的《鲁迅的故事》两本书。书本纸张早已泛黄,有些角已经破损,但我们始终舍不得扔。
“文革”结束后,父亲靠着自己的刻苦自学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函授班。这件事在当时闭塞的农村里引起了轰动,我们家是靠着读书走出去的第一户人家。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父亲是一个忠厚老实之人,从不会说一些长篇大论,但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多读点书,把自己变强。”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兄妹几个。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兄妹一个比一个喜欢读书。父亲收藏的书,能看懂的我们都拿来看,看不懂的也要翻一翻。
因为全家五口人的生计只是依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来维持,所以家用很拮据。那时班上条件好的同学们会带一些巴掌大的连环画册到教室看,比如:《八仙过海》、《刘胡兰》、《武松打虎》、《智取威虎山》……我的心里羡慕极了,想着自己能拥有一本该多好!
有一次,我和父亲去了我们镇上唯一的一家书店。父亲在挑选刻试卷的蜡纸,我趴在柜台上东看西看。突然,一本色彩鲜艳的《白雪皇后》映入眼帘。封面上美丽的白雪皇后驾着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我的眼睛怎么也移不开了!我好想要这本书!当时这个大胆的念头迸出我的大脑。
我恳求父亲把这本图画书买给我。老板说要两元钱。我清楚地记得父亲的嘴唇抿得紧紧的。两元钱啊,我家一天甚至两天的菜钱!父亲看着书好久没有讲话。我继续央求着父亲给我买,并保证说只买这一次。父亲仍然没说话,只是把两元钱递给了老板。我欣喜若狂,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本书!一路上,我紧紧地抱着这本书。回到家,这本书就被我翻来覆去地看了不知多少遍。当天晚上,我是抱着这本书入睡的。
师范三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高大壮观的教学楼,不是绿草如茵的标准化操场,而是囊括中外经典名著的图书馆、阅览室。父亲的藏书毕竟有限,走进师范图书馆,我惊呆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书!这些书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码放在高大的书柜里。我就像一条干渴的小鱼,亟须大量的水分。我饥渴无比,每每徜徉在书海里不能自拔。
下课了,我拔腿就赶往阅览室,阅读我以前听都没听过的杂志,到了老师要下班,我还依依不舍。吃完饭,我捧着从图书馆借来的“大本头”埋头苦读。从这时,我知道了可怜的“雾都孤儿”,领略了郝思嘉在战争时的坚韧以及她和白瑞德充满波折的爱情,惊讶于世上竟还有葛朗台这样吝啬的人物,真是和中国的严监生有的一拼……当我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我的论文先后在省、国家获得一、二等奖的时候,我要感谢一直伴我成长的书!书,赐予了我太多的营养,给予了我太多的快乐!
如果你要问我有什么宝贵的东西留给我的孩子,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重复我父亲的那句话——“多读点书,把自己变强!”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多读点书,把自己变强!”感谢我的父亲为我们孕育的读书好氛围,创造的好家风!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唯有诗书传家久!(枣阳市七方镇中心小学 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