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风廉政教育 > 清风文苑 > 正文

【家风故事】我家的“传家宝”

发布时间:2017-03-21 15:50:11 |  来源:未知 |  点击量:
        农历腊月二十四,按照春节习俗是各家扫屋的日子。吃过早饭,我们全家总动员开始大扫除。像往年一样,老妈擦洗厨房、老爸清理储藏间、爱人打扫屋顶、女儿擦洗窗子,我搬来梯子负责擦拭花架,全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准备过一下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春节。
        花架上的摆件可真不少,有爱人买来的工艺品,有老爸喝剩下的空酒瓶子,有女儿染过色的石膏娃娃。我将它们一一拿下,掸去灰尘、擦净格子,再放回原处。花架最上面一个格子放的是一个豁了口的蓝边粗瓷碗,那是爷爷用过的物件。听父亲说,当年是爷爷走了四十多里路,用一挑子干柴,从唐梓山北边的湖阳街上换来的,东西虽然破旧,但我们一家却把它当成宝贝疙瘩,搬了几次家也从没敢落下。我双手轻轻捧起这只粗瓷碗,生怕捏疼了它。仔细打量,老碗还是那样粗糙、厚重、结实,历经风雨却依旧本色不改。看到它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爷爷,想起那段尘封的往事。
        那是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粮食依然非常短缺,大家吃了上顿没下顿,地里的赤脚芽、皇皇苗、面条菜早被挖光吃尽,生产队里那几棵榆树也跟着遭秧,树皮都被扒光辗碎和着玉米面、高粱面吃了。饥饿就像乌云一样笼罩在鄂北这片干旱贫瘠的土地,压得大家抬不起头、喘不过气。
        爷爷名叫刘光生,那年38岁,因为当过兵,有文化,又是共产党员,被大家推举为生产队里的保管员,负责看管队里的仓库。农历三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乡里送来了一批救济粮,我爷爷和生产队长可高兴坏了,连夜在仓库里用木头搭起一个一尺多高的台子,小心翼翼地把这些粮食码放到上面,再从外面包上一层雨布,用绳子扎紧缠牢,生怕霉烂一颗,丢失一粒。分粮的时候,爷爷就蹲在木台边上,拿着一个小账本写写划划:毛头家分了二十斤,光柱家分了二十五斤……还剩下332斤8两,再称一下余下的粮食,每次都会一两不差。
         小姑妈刚生完孩子,急需粮食,奶奶心疼她,把家里分来的十几斤粮食全部送给了她。这可苦了我家,只能天天喝野菜稀面汤了,奶奶也因为营养不良,全身浮肿,脚肿得连鞋子也穿不进去了,看着奶奶病成这样,全家人急得团团转。
         农历三月十八,是奶奶的生日,爸爸特意早早地准备了晚饭--一锅精心熬制的野菜汤。爷爷端起那只粗瓷碗盛了大半勺,哧溜一口就喝了一大半。他突然咂巴咂巴嘴问道:“咱家不是没有粮食吗,怎么这碗里还有几颗米粒,是从哪里搞的?”奶奶有气无力地说:“你只管吃就行了,问那么多干嘛。”爷爷不依不饶,皱着眉头质问爸爸:“饭是你做的,快说是从哪里搞来的米?”爸爸惊惶失措,涨红了脸庞,犹豫了半天还是一五一十地“招供”了。原来是爸爸见奶奶病了这么久也不见好转,今天她又过生日,所以就趁跟爷爷去巡查仓库的机会,偷偷用手在米袋子上捅了个小洞,抓了两把带回家里,没想到第一次煮粥就被发现了。得知情况后,爷爷勃然大怒,“啪”的一声就把手里的饭碗连同菜汤扔到了门外,粗瓷碗还真结实,在地上打了好几个转才停下来,碗口碰在一个烂砖头上,豁了一个口子。他咆哮到:“这是公家的粮食,是群众的救命粮,一颗也不能碰,一粒也不能贪!你们吃得怪香,老子可咽不下这昧心食。”他指着父亲吼到:“把剩下的粮食给我拿上,跟我到队长家认错去。”那一晚,大家都没吃饭,奶奶用哭泣宣泄着爱怜和无奈、父亲用眼泪表达着不满和委屈,而爷爷则用深深的叹息昭示着清廉与无私。
        父亲12岁那年,爷爷在修东方红水库时突发胃出血,倒在工地上。弥留之际,他拉着父亲的手说:“孩子,别怪当初我心狠,谁不想让你娘吃口饱饭,可是不义之财千万不能碰呀,今天你拿一粒米,明天就敢贪一根金,走错第一步那后面就是无底深渊呀。”爷爷就这样走了,给父亲留下了这只豁嘴碗。
        后来,父亲成了一名教师,还当了20多年的后勤主任,从他手里经办的钱物不计其数,但他都敬而远之,从没见他往家里拿过半斤。他常对我说,公家的东西碰不得,会咬手的。
         2015年9月,我有幸被安排到市教育局监察科工作。退休多年的老父亲知道消息后,不知从哪里翻出那只豁嘴碗,拿到我跟前深情地说:“孩子,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是件光荣的事情,但当好纪检监察干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俗话说,打铁须要自身硬,正人务必先正已,你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千万不能辜负组织对你的信任和培养。我现在将你爷爷当年留给我的这只碗交给你,希望你好好保管,思想动摇时看一看它、面对诱惑时想一想它,做一个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人。”3年来,我从没敢忘记父亲的嘱托,从一根烟、一杯酒、一趟车、一顿饭、一件礼物上严格要求自己,廉政为舵、勤政为帆、本分做人、踏实干事,所在纪检组年年被评为先进,本人也得到了领导的多次表扬。
        休息时间,我会和父亲小酌两杯,陪他老人家回忆回忆当年。我也常常和女儿讲过去的故事,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只老碗。我知道,这碗虽然残缺不全,但它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宝贵和完整的,这种崇廉向善、清白做人的传统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血脉,饱经风雨而历久弥新!拭去灰尘,我又把这只老碗放回花架的最上方,也把它安放在我的灵魂深处。(枣阳市教育局监察科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