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风廉政教育 > 清风文苑 > 正文

【家风故事】俭以养德,忆苦也是甜

发布时间:2017-03-17 16:42:06 |  来源:未知 |  点击量:
         我的祖辈连续几代都是单传,爷爷婚后不久便因病离世,奶奶独自一人撑起一个飘摇欲坠的家,父亲自出生便没有过父爱,在奶奶含辛茹苦地抚养下,父亲成年了,后来成家立业,我们姊妹六个相继出世,都生活一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自小便受到“儿不嫌母丒,狗不嫌家贫”的训导。
         我的童年记忆是伴随着饥饿成长的。少不更事便随着奶奶到处挖野菜,家里总有各种各样的腌菜,读初中要住校,腌菜便成了我的主要生活来源。能吃饱即是一种奢望,在奶奶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从小便以勤俭视为美德。时常听到母亲唠叨,大哥二哥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在外地工作,她一个人要照顾老小,经常面临揭不开锅的状况,要靠亲友的接济度日,而母亲还要当作一个棒劳力,参加砂石黄干渠的水利工程建设,背负了太多的辛酸。工程结束,被选为妇女主任,事事带头,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这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父亲辞掉工作回乡务农,连续担任了二十余年的生产队长,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请,从不损公肥私,一身正气,虽然门头小,在这个闹派性的村里,赢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我清楚地记得,每到腊月,父亲便要结伴到南山里去砍柴 ,带着干粮,拉着板车,一去就得几天的时间,从一百多里外拉回来满满的一车上好的木柴。父母的勤劳朴实,有口皆碑。邻里之间,守望相助。我们姊妹六人相继结婚生子,大事小情,不知要耗费他们多少心血。即便现在到了八十多的高龄,也不愿麻烦儿女,仍然佝偻着身子,不停地劳作,家里总有吃完的腌咸菜和晒干的蔬菜…回家一趟总要带上大包小包的。这里浸润着父母的良苦用心,过日子要平平淡淡,生活要安安稳稳,做人要坦坦荡荡。`  
         小时候的我,经常赤着脚,每逢穿上新鞋,必先沾上灰尘,不喜欢穿新衣服,用过的东西非常爱惜,正所谓敝帚自珍。曾因家人卖掉了我的旧书本而大发牢骚。平时总是捡别人扔掉的烟盒纸,旧日历当作演草本,从不开口向家里要一分钱零花。一度成为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在初一开学不久,因大意把饭票丢掉了,这可是我一个月的伙食,为了不增加家中的负担,竟然瞒着家里,以最朴素的想法,忍饥挨饿,要把损失补回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时时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律。在三尺讲台上,已坚守三十多年,恪尽职守,淡泊名利。
         现在孩子也大了,成家立业,一路走来,也是当省则省,当简则简,不与人攀比,吃穿用度,精打细算,从不乱花一分钱。儿子在上大学期间,一到假期,便随我南下广东、江浙,进工厂,到车间,感受生活的艰难,人生的不易。他在QQ空间里的签名就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我相信他早已把“俭”字记在心里,深入骨髓。孩子幼小时,从不眼馋别人家的吃和穿,一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模样。在被遴选为国家公职人员后,勤勉有加,修身养德,深得同志和领导的好评。
          逢年过节,一大家子四十几口,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四世同堂,欢声笑语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便是勤俭持家,令人欣喜的是侄儿侄女们,也都秉承家风,尊老爱幼,父慈子孝,信奉‘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如今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上进,与人为善,在亲友间,和睦相处,亲情浓浓,其乐融融!追忆于此,不禁深思:父辈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可给了我们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那便是用他们的一生心血践行的做人的宗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琚湾镇中心小学    雷群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