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纪网】枣阳:以文育廉 以廉促治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四任村支部书记接续奋斗的生动故事、传承优良家风的典型事迹、一本本泛黄的工作笔记、古风古韵的廉洁文化长廊……走进枣阳市环城街道东郊村村史馆,文字、图片、老物件,见证着该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这个展示柜里陈列的23本手账,是42年来村集体发生的每一笔账目,体现出村历届班子账目公开,经得住群众检验,也时刻激励着我们每名村干部踏实做事、清白做人……”该村党支部书记胡爱国在介绍时说道。
近年来,该市纪委监委以清廉村居建设为抓手,深挖本地历史、乡风民俗中的廉洁元素,因地制宜打造村史馆、清风议事亭、文化广场、廉政教育基地等阵地,把红廉文化、孝廉文化、家风文化等融入其中,让清廉因子潜移默化、浸润人心,持续为基层治理注入“廉”动力。
该市纪委监委创新方式方法,寓教于乐,推动廉洁文化向村居延伸。如以“帝乡大舞台”“红色文艺轻骑兵”等为载体,将清廉元素融入戏曲、小品、快板等表演中;联合市文联面向社会征集廉洁书法、绘画、诗歌等作品,以专刊形式印发至全市;联合市电影公司举办“廉政电影基层行”巡回放映活动,通过“纪法教育+电影惠民”的方式,营造崇德尚廉的社会氛围。
村居廉则治理顺,治理顺则乡村兴。该市纪委监委把加强基层监督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力举措,紧盯基层“小微权力”运行关键环节和风险点,靶向发力,系统治理,积极探索群众参与监督新模式,以有力监督促进乡村善治、赋能乡村振兴。
“‘三资’管理乱,有光干部沾;堰塘、泵站、机动地,全是干部‘自留地’……”过去的该市七方镇隆兴村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通过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该村共收回了机动地502亩,堰塘257亩,清收欠款6.7万元,并探索出了“网格员查事、乡贤评事、律师调事、红管家议事、会商定事”的“五事工作法”,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该市纪委监委持续吹响基层“廉情哨”,把群众监督融入乡村治理、共同缔造全过程,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群众“线上”监督模式,利用“鄂参与”微信小程序、依托“数字乡村”平台、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等晾晒村级事务、开展政策宣传、收集社情民意、及时举报投诉,推进清廉村居共建共享。
“清以治村,廉而宜居。接下来,我们将始终坚持以文育廉、以廉促治,不断深化清廉村居建设,持续完善基层监督体系,推动提升村级治理能力,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该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