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风纪】清莲池中开 不染尘与埃
王冕在诗里这样写道:“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对于他来说,“只留清气满乾坤”便是他的家训。家乡的一方水木作为承载幼年记忆的具象物,总是被人们赋予种种象征含义。之于我,牙牙学语之时,院子里的莲花池便是一方乐园,每逢夏天,池中菡萏飘香,莲叶亭亭玉立,如油纸伞,遮蔽一方阴凉,我家的家训自然与这一池清莲紧密相连。每每在池边玩耍,母亲总会告诉懵懂的我:“‘清莲池中开,不染尘与埃’。莲花是高洁的象征,你长大了也要像这莲花一样”。彼时的我总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如莲之直
初中求学时,在语文课本上读到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看到书本上印着的“出淤泥而不染”,母亲常说的“不染尘与埃”仿佛又回荡在耳边。晚上给母亲背诵完这篇古文后,她给我讲了个故事:“2013年初,当时我还在反贪局工作,在办理一起贪污案件时,犯罪嫌疑人的家属通过关系找到我舅舅,让我对嫌疑人‘手下留情’。”我不由得瞪大了眼睛:“还能这样吗?那你怎么回答的呀?”稚嫩的我望向母亲,她坚定地说:“我当场就回绝了。”彼时的我还不清楚其中种种,可现在的我已然知道,如此简单的七个字,饱含分量。之后的一天,嫌疑人家属提着礼品,由母亲的舅舅带着来到我家门口,母亲将他们拒之门外,让自己的舅舅也吃了“闭门羹”。任凭门外如何东西南北风,她自岿然不动。最终,犯罪嫌疑人因贪污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判决下来后,母亲的舅舅逢人便讲这个外甥女“六亲不认”,骂她是个“油盐不进的家伙”,说以后再也不进她家的门。
似莲之柔
母亲在办理某贪污、挪用公款案的时候,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后一直不配合检察机关的工作。母亲了解到嫌疑人的家庭情况极其特殊:她早年丧夫,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长大,如今儿子刚刚迈入象牙塔,她却即将锒铛入狱。在侦办此案期间,办案人员依法对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送到看守所时,所里晚餐时间已过。母亲便自掏腰包为其买来晚餐和饮用水,在其吃饭时不失时机地晓之以理,给其讲述法律规定;又动之以情,以同为母亲的身份对其进行开导和劝慰,一步步打开她的心结。饭毕,嫌疑人愧疚地说:“你对我这么关心,我没有理由不好好配合”,最终坦诚交代了问题,真诚表示悔罪。
母亲在检察系统工作多年,在打击犯罪、严惩腐恶的过程中,她始终如利剑,毫不畏惧亦从不手软。然而她细腻耐心、刚柔并济、温婉亲和的特质,又让纪法红线里包裹着人文关怀,在英武本色中不失柔和,正所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又“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悟莲之实
母亲有天带回几个莲蓬。看着桌上的莲蓬,我好奇的拨弄。母亲看着我,笑呵呵地念了一句诗:“浅笑擘莲蓬,去却中心苦。”“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不解地问道。“你剥莲蓬的时候,就是把束缚着莲子的外壳给去除,露出它的果实。生活也是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要始终以轻松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将内心的纷乱与困扰剥离摆脱,这样才能结出硕果。”母亲这样回答道。
求学与工作之路,沿途荆棘遍布,我始终记得母亲这段教诲。唯有将内心锤炼到足够强大,对所有的挫折与苦难都保持平常心,调整好心态后再次出发,才能在面对接踵而至的挑战时保持初心,完成每一阶段的目标。莲花的果实,也让我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一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秉承着“不染尘与埃”的家训,在如清莲般家风的熏陶下,在工作于执纪执法一线的母亲的引导下,如今我如愿加入了纪检监察战线,成为了一名奋斗在正风肃纪一线的反腐战士。幼时的莲花池如今早已随时间消散,可池中清莲始终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未来工作与生活征途漫漫,但每每遇到难越关山,我想我会记起那一池清莲,柔中有直,直中取实,不染埃秽,涤人间尘。(陈镇东)